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创办的团结香港基金(基金)27日发表最新一份公共政策倡议报告,建议香港重新启动大型填海工程,以长远解决土地供应短缺问题,中短期而言,则建议以公私合营模式释放私人土地储备。

报告估算,香港未来30年总房屋单位需求约为126万个,合共需要超过9000公顷的土地,而目前已落实、正规划或咨询中的项目涉及约5300公顷土地,无法满足迫切而庞大的土地需求。

报告指,目前香港仅有6%为填海土地,而新加坡的填海地上世纪超过20%,澳门的填海地则超过总面积的60%。香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便没有再推行任何大型填海计划,而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东涌新市镇后,香港自2000年起也再没有新市镇发展,最新的洪水桥新市镇整体完成在2023年以后。

报告提出多个填海选址及扩展方案,包括在长洲南填海逾2000公顷兴建人工岛,以及在蒲台岛、南丫岛西、屯门、将军澳区进行填海扩建等。

基金副总干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黄元山表示,香港过去发展与填海造地密不可分,但近年的填海工程几近停顿,认为是时候让社会重新考虑是否重启填海计划。

基金高级研究员曾维谦表示,报告所提填海建议所需的财政支出和完成时间因暂无详细研究无法估算,但指填海造价和填海规模之间并没有直线对应关系,由于土地成本等因素有的大规模填海的效益可能反而更高。

由于填海发展一般需时近十年,报告认为应以公私营合作模式解决土地中短期供应,建议政府建立机制,在城市规划、补地价等方面提供政策配套,促成私人土地拥有者将土地改作住宅发展用途,但需拨出某个百分比的土地予政府发展资助出售房屋。

曾维谦表示,相关公私营合作应以公平、公正、透明机制运行,最终目的是增加整体房屋供应。(完)